电话:400-9955-880
对于投资者来说,今年6、7月份的股市呈震荡上升走势,市场上乐观情绪比较浓厚。但是上一期我们刚刚学习了股市投资的“贪婪”与“恐惧”,投资者切记不可被利润冲昏了头,上证综指能否站稳3000点,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检验。常言说的好:股市的风险不在于买卖股票,在于如何“理性”的买卖股票,尤其是发生亏损后,如何“理性”的对待这个问题。资深理财专家邢老师继续做客深资讯浅学习,探讨投资理财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股市有风险,并非人人都适合参与,“理性”投资才是关键。
如何做一名股市的“理性”投资者呢?
正确看待“理性”和“非理性”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投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相信大多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初涉阶段”,一定会听到他人关于“理性”的一些善意提醒:“股票的风险非常大,投资要理性”、“要理性的对待理财产品”、“要考虑好了再买,基金投资也要理性”、“某某机构提醒您要理性看待黄金投资”......对于那些处在“初涉阶段”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善意提醒就是一种“无用的正确”。显而易见,理性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进行每一种投资理财活动都是尤为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是“正确的”;但是,仅仅是这样的提醒有用吗?对于这些善意的提醒,“初涉阶段”的投资者们往往也是“无奈的接受”、“呵呵的一笑”。其实,他们当然知道投资理财要理性,但是究竟怎么做才是理性呢?
与此时的善意提醒相比,也许令人更无法接受的是在被套牢的阶段或者是赔钱的时候,关于理性的声音再一次响起:“你看你,都说了让你理性投资,不听吧,现在被套住了吧”、“现在知道教训了吧,以后理财时理性些吧”、“我早就说过不要盲目,要冷静、要理性,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啊,现在赔了吧,至少几年的工作白干了”、“这次的亏损就是你不理性投资所交的学费”......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被套牢的阶段”或者是“赔钱的时候”与投资者讲理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残忍的行为”。相信这些“伤口撒盐式的理性教导”会使人们更加的懊恼、更加的郁闷,更加的自责,甚至是更加的迷茫。“理性的投资理财到底是什么”、“我哪里不理性了”、“难道不去买股票、不去买基金、只是将钱存在银行里就是理性的投资理财吗”、“不要只讲投资要理性、理财要理性,你们谁能告诉我怎么做才是理性投资、理性理财”......
这时人们需要不是关于理性的“大道理”与“空说教”,那些都是苍白了,甚至不能说是“无用的正确”,也许是“有用的错误”。人们需要的是反思那些曾经做过的投资理财行为是“非理性”,真正搞懂在投资理财过程中的“理性是什么?”、“理性有什么用?”、“理性是如何做到的?”在投资理财活动中,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讨论与解释一直是众说纷纭,而又是莫衷一是。因此,在普通投资者的心里、脑海里与潜意识中对理性投资、理性理财都是“异常的重视”,而这种“异常的重视”往往又都仅仅是在心里、在脑海里、在潜意识里......
看到这里,也许大部分读者对上面的描述都产生了“共鸣”与“心照不宣”。接下来,我们先不着急去阐述何为投资理财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大家已经听腻了,厌烦了,甚至是麻木了,“空洞的”、“口号式的”劝告与教导是“无用的正确”或者是“有用的错误”。
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在2015年5月中旬的某一天晚上,笔者“很突然地”接到了一位远房亲戚的电话。之所以说“很突然”,主要是因为这位亲戚实在是比较“远房”,平时基本上没有联络,只是一年甚至是几年有可能见上一面的那种亲戚。他打电话给我的主要目的是向我咨询某只股票,由于当时笔者无法上网,不能及时查询该只股票的相关信息与数据,而且这位亲戚又很着急,希望我能够立即帮他做出判断,因此我就向他询问了关于该只股票的一些基本情况:
问:“您说的那只股票的上市公司是哪个行业的?行业地位如何?”
答:“不知道!”
问:“上市公司一季度的业绩如何?”
答:“不太清楚!”
问:“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与流通股本有多大?控股股东是何背景?”
答:“啊?股本是什么?”
我想我的这位亲戚可能是“炒股的技术派”,平时不太关注股票的基本面,不知道这些也许是正常的。
继续问:“股票最近一段时间的换手率如何?”
答:“这个什么率的在哪能够找得到?”
问:“股票最近的均线系统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与趋势?”
答:“......”
至此,我想我再问下去的意义就不大了。由于是亲戚,大家懂的,我只好继续。
问:“您是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呢?”
答:“不瞒你说,其实我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股票、基金这些东西,并且也没有想过要买股票,买基金,钱都存在银行里吃利息,稳当啊。可是,最近不是大牛市吗,我看同事、邻居、亲戚、朋友的都在炒,而且一直都在赚,有些赚钱的还不如我呢?我这不也心动了吗,那只股票是我上个星期请同事小李吃了两次大餐后他才告诉我的,同事们都说他有消息,他都在这只股票上已经赚了百分之六十了。第二天,我就特意请了半天假到证券公司开了户,打钱买入。可是买完股票后我就不踏实了,总是觉得坐卧不宁,开盘的时候总想看一下账户中的数字......(形容他如何焦虑、担心,省去若干字)我听咱们的亲戚说你是股票方面的专家,这不就赶紧给你打个电话咨询一下嘛,我们是亲戚,你的话我觉得一定靠谱
”
问:“专家可不敢说,但是既然您这么信任我,那我就说些我的想法吧,对不对的,您多包涵。我觉得您不太适合投资股票,特别是在您对那只股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只是听同事说的,就买了,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另外,从大的趋势上看,我觉得“上证指数”从去年的2000点左右涨到现在的4300多点,即使未来还可以继续上涨,那么上涨的空间也不会很大了,现在买入股票所承担的风险也许要大于可能会获得的收益。”
答:“你说的有些复杂,有些乱,你就告诉我该怎么办吧!”
问:“到目前为止,您买的股票赔钱了吗?”
答:“还没有,基本上够本。”
问:“那明天开盘后就立即卖掉吧,然后把股票账户里的钱全部转出来,尽快把股票账户注销了,将钱继续存银行吃利息,或者买些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吧。”
答:“啊!……我听你的!明天我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谢谢你啊!”……
说句实话,直到现在我还挺为我的那位远房亲戚感到“后怕”,虽然这位亲戚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不错的,虽然没有赶上这轮“牛市的尾巴”,但是至少真切地体会了一次令他比较难忘的“股市风险”。这位“听话”的亲戚,因为听同事小李的话,在对某只股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买入;因为听笔者的话,在只是打了一次电话后就将该只股票“毅然决然”的卖出。而在去年的上半年,又有多少像我的这位亲戚这样,是在听了同事甲、亲戚乙、朋友丙、同学丁,甚至是专家戊等等的消息与建议后“毫不犹豫”买入股票的,我想至少从绝对数量上看,应该是不少的;而在这些投资者中又有多少能够像这位亲戚一样“顺利卖出”呢?我想应该不多吧。
通过案例一的描述,仅仅凭借直觉我们就可以明确的知道:笔者的那位亲戚在买入股票的时候绝对是“非理性”的,而在卖出的时候只是“比较幸运”而已。至此,一个似乎比较合理的逻辑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非理性”。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重要结论:
在进行投资理财之前,相关的学习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是理性的。在做出买入行动之前,普通投资者一定要对所要投资的金融产品与理财标的进行“非常充分的学习”,至少需要熟悉该项产品的基础相关信息与基本游戏规则,至少需要掌握投资该项产品后可能获得的未来收益与可能承担的最大风险,等等。我们对于所投资产品与理财标的的学习越深入越全面,那么今后所做出的投资理财行为就会越理性。特别要重视的是,关于该项产品的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是“持续的”与“终生的”,在直到卖出该项产品之前,这种学习都应该是“理性的”。
案例二:这个典型案例发生在上一轮牛市,主角是笔者的一位初中同学,我们暂且叫他小刘。小刘,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国内某985高校的优势专业,毕业后的事业一直非常顺利,不到30岁的年纪就已经在专业上有所小成,非常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与倚重。在2007年上半年的一次初中同学聚会上,他突然间很高调地向大家宣布辞职。当同学们都认为他被同行业老大“挖走”的时候,小刘却说自己今后要全职做股票投资,成为“职业操盘手”,去实现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辉煌”,并称自己已经将募集的第一笔资金全部买入了当时非常火爆一只“龙头股”(在聚会后,笔者私下和他聊天的时候才知道,他所说的第一笔资金就是他自己这几年的所有积蓄,以及父母为他结婚准备的“婚房钱”)。笔者清楚地记得,除了笔者以外,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对小刘的决定十分赞赏,甚至是非常艳羡,并且不停地向小刘请教股票投资的“心得”与“经验”,打听“内幕消息”。作为当场唯一的一个金融专业毕业的笔者竟然意外地成为了“路人甲”,这令笔者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不可言表的“失落”,而立即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加莫名的“不安”:根据我对小刘的了解,他所学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与股票、金融,甚至是经济领域根本就没有任何交集,我记得去年年底他打电话问我怎么开立股票账户了,怎么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要成为“职业操盘手了”?而且是在辞职后将自己目前所有的资金都去买了一只股票,这也许,不,这一定是“非理性”了......
由于是自己的初中同学,有这么多年的纯挚友谊,在一片“欢歌”中,自认为“独醒”的笔者当场就自己心中的“不安”向小刘提出了质疑与劝告,可能是由于当时笔者的年轻气盛,可能是好友相聚前多饮了几杯,在语言的表达上也许有些尖锐与过激,我的真心劝告不仅没有换来小刘与其他同学的“警醒与勒马”,反而弄翻了我们十多年的“友谊小船”,大家最后不欢而散。而小刘当时的一句话使笔者至今记忆犹新、无法忘怀:“你这个学金融的书呆子,懂什么?现在是百年不遇的大牛市,知道吗?现在全力搏上一把,30岁以后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享受人生了......”
坦率地讲,几年前笔者始终对这句话耿耿于怀,甚至是郁气未消。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随着对投资理财的不断认识、思考、理解与反省,近年来笔者早已释怀。经过多年的实践经历,笔者发现像小刘这样的投资者(至少有这种想法与冲动的)其实不在少数,只是没有像小刘做的“如此极端”。上一轮牛市辞职、卖房炒股的“小刘们”,2013年上半年拿出家中大部分资产“疯抢黄金”的“大妈们(笔者在此没有任何贬义,只是借用这种说法来描述当时的一种现象)”,2015年上半年不考虑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盲目配资”买卖股票的那些普通投资者们,等等......
通过案例二的描述,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非理性”现象: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朋友、同事、亲戚、自己),在他们的心里、脑海里、潜意识里,一直希望能够通过短时间内的某次投资理财活动,压上自己的“全部身家”,“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实现一生的财富梦想。特别是,当某种金融资产的价格或者是理财产品的收益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往往是在持续上涨的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想法也许会变成“非理性”的行动,像我的同学小刘那样。坦率地讲,即使小刘“真的”成功了,也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理性”的,只是运气使然罢了。
“理性”投资的结论
至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理性”的重要结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投资理财活动是我们的“副业”,即使“再看好”、“再有信心”,也不能做所谓的“职业炒家”,“术业有专攻”;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投资理财的本金实质上基本来源于自己的工作所得,因此像小刘那样的投资理财活动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加具有警示作用的是,一定要切忌千万不要在某一种投资理财上赌上“全部身家”,任何“理性的”投资理财行为都是一项“长期工程”,“毕其功于一役”的成功概率也许等于彩票中奖的概率,投资理财中的“各种分散”应该是“理性”的(关于“各种分散”的具体讨论笔者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与大家进行详细分享)。
至此,我们在文中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两个案例,相信大家对于投资理财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有了一些“共鸣”与“感悟”。当然,就像我们在本文一开始说到的那样,准确而权威地对投资理财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做出解释与界定,这也许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描述还原与分析借鉴,至少可以为大部分的投资者在今后的投资理财过程提供一些参考、对照与警示,真诚地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投资理财活动中能够多一些“冷静”与“理性”,少一些“冲动”与“盲目”。(关于投资理财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讨论,如果今后相关条件允许的话,笔者还会继续与大家一起分享)。
行文至此,若有误而吾心诚!
谢谢!
41
18
18
41
该课程在您的购物车中
该课程在您的待付款订单中
您已购买该课程
该课程您已测试合格,请选择其他必修课程
尊敬的会员:
欢迎回到金库网这一全国理财师的网上家园。2021年11月10日,您加入了金库网的会员大家庭,获得了上千门精彩好课的畅学权益,并享有直播课免费参加的特权。